跳到主要內容

大溪高中老校改建的新設校,一定要形塑學校特色,讓學生「選其所愛,愛其所選」。世俗的排名,是多數家長選填志願的期待,但特色的強調與堅持,會讓學校具有強烈的吸引力,更有利於未來破繭而出;因為,家長和社會大眾要的是一所用心規畫和設計的好學校。特色形塑的要訣,在於將劣勢變為優勢,即成為別人無法仿製的特色。在發展學校特色部分包括營造成美麗的花園學校、展現優質學校環境、結合社區發展體育特色、形塑雙語獨特課程特色、科學教育特色、拓展國際敎育交流等等;另在校務經營具體做法包括學生、老師、行政及社區家長等方面,說明如下:

 

 

一、具大溪地方特色之建築:

  以大溪風光明媚的特色,融入大溪百年老鎮本土文物風情,結合老街巴洛克式建築及崁津大橋之意象,營建富大溪地方特色之學校建築。

二、美麗的花園學校,發揮境教功能:

  學校位於桃園市大溪區,緊臨石門水庫、慈湖及龍潭復興,清靜幽美,校園內花木扶疏,空氣清新,有蟬鳴鳥語,花香美樹,無車馬之喧,絲竹之噪,可結合大溪附近的觀光資源,營造成美麗的花園學校,發揮境教功能,為高中生涯譜出美好的回憶。

三、結合社區發展體育特色:

  配合學校靠近石門水庫的環境特色,創立輕艇隊。原漢中輕艇隊成績優異,屢榮獲全國前三名,幾乎國手名額全由大漢國中囊括。本校傳承其優良傳統。因此,學校可設立體育班培育人才,為學生開拓另一條升學管道。

四、英語教育特色 Specialized English Teaching in school:

  培養國際觀,提升競爭力,具體執行策略策略與課程(Infrastructure and teaching strategies)如下:

1.雙語化學園之境教功能

  優質英語生活環境的營造-獨具特色的建築,設有英語專業學習教育(語言教室),輔以各項數位化教學設備,使學生的生活環境俯拾皆能學習英語,沉浸於優質的英語生活環境中,發揮環境教育功能,提升學生英語能力,以為未來和國際接軌提升競爭力。

2.英語生活化學習

  由英語科教師訓練各班活潑大方且對英語有興趣之學生擔任運動會「英語校園導覽人員」,在輕鬆、無壓力的課外情境中,使學生得以接觸英語,藉以逐漸增進學生聽力與對話之能力。且定期辦理英語相關競賽,藉由英語表達的參與,強化英語學習興趣。

3.規劃英語學習互動網站(Learn English from website)

  融合資訊概念,規劃一系列英語線上課程,架設於學校網站之中。破除傳統課程之空間、時間限制,讓任何學生在任何地點、任何時段,只要擁有電腦與網路,均可進入英語學習與訓練的虛擬影音環境,此將有助於增加學生英語學習方式之生活性、自主性與多元性。除課程之外,亦可架設英語討論留言板,讓同學或師生之間於線上交流互動,達到相輔相成、教學相長之英語學習功效。

4.國際化交流學習

  鼓勵兩校學生藉由電話、網路視訊……等方式,進行文化交流活動,並可利用學期中或寒暑假期間,兩校各選派教師代表與學生代表到校觀摩交流(如美國達拉斯學生來校參訪)。期望在這樣的過程中,學生與教職員工能真實接觸外國語言與其文化內涵,除對本身英語能力之訓練有所助益之外,亦可從中瞭解彼此文化的特性與優劣之處,進而培養宏大的國際視野與胸懷。

五、科學教育特色 ─ 培養科學素養,提升創造力 Promote science education:

  具體執行策略策略與課程(Infrastructure and teaching strategies)如下:

1.推動「研究方法」暨「專題研究」課程(Set up courses for Research Study and Topic Study):

  成立數理專長班,發展科學教育,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,運用科學的方法,由「做中學」以增進創造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養成終身學習和研究發展的良好習慣。激發學生研究興趣,培養學生體察週遭環境、發現問題、蒐集分析資料、設計實驗、操作驗證、歸納演譯、撰寫報告等實驗研究的能力。另在專題研究的過程中,從蒐集、閱讀、分析外文資料,可以增進學生運用外國語文的能力;由運用電腦展現研究作品,可以增進學生使用電腦之能力;由成果發表,Q and A 的學習歷程,可以增進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;促成學生多元學習,同時達到培養多種關鍵能力的目的。

2.與大學進行策略聯盟進行科學探索活動(Hold various research activities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with universities):

  適時延請開南及萬能科技大學等及附近大學之學者、專家、教授到校專題演講及研究指導。訂定「專題研究」彈性教學實施辦法,適時安排學生至大學或相關研究機構,查尋蒐集資料或請教授指導實驗研究。與大學策略聯盟辦理主題教學、野外實察、參觀大學及研究機構、科學研習營活動。

3.營造科學教育學習氛圍(Enhance infrastructure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school):

  配合課程進度,辦理科學海報展覽、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、校內科學展覽等競賽評比活動,驗收成果。每年編纂學生優良作品專輯,提供圖書館展示,以鼓勵學生創作。舉辦科學系列活動,透過科學講座、資訊成果展、學術性專題演講等活動,啟迪學生思考與創造之能力。並由學生主辦暑期國中學生科學營、創意生活體驗營,充分應用學校資源,進行科學教育向下扎根工作,並藉由活動的參與,養成科學求知的精神。

4.提升研究氣氛舉辦研究成果發表會(Conduct conference to share progress on science research):

  激勵及訓練學生對研究探究之興趣及能力,並在過程中養成善用思考力、創造力,解決問題的能力,最後可以發揮論述能力,辦理專題研究成果發表以檢核成效。分別聘請本校相關科目教師或校外專業人士擔任評審,評審依據科學方法適切性、學術性或實用價值、表達能力及生動程度、研究或實驗日記之詳實性、主題或材料符合教材等項目評分。發表學生可運用媒體、講演或實際操作方式上台發表,提升學生主動進行研究的氣氛。

5.安排資源參訪活動及參加對外科學競賽:

  安排校外教學參觀、探勘採集或實習課程,讓學生開拓視野。參加國內外科學競賽活動,例如國際數理資訊奧林匹亞競賽、全國數學、自然、資訊能力競賽、中小學科學展覽、國際科展、亞太經合會(APEC)青年科學節活動、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等。

消息公佈欄

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
跳至網頁頂部